深圳茅洲河的华丽变身记

发布日期:2020/06/24

近日,CCTV10播出的六集专题片《治水大行动》详实地为大家展现了深圳茅洲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,是如何助力茅洲河——这条承载着特区发展记忆的母亲河,实现由污黑脏臭人人嫌,到水清岸绿白鹭现的华丽转变。

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,在电建集团的统一部署下,因水而生的华东院,将数十年的治水经验与深圳特点相结合,通过茅洲河水环境综合整治,为全国水环境治理提供样板。

 

曾经的“城市刀疤”

茅洲河是深圳市第一大河,干流长41.69千米,流域面积388平方千米,流域横跨深圳、东莞两市。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迅猛,流域内生活着近400万人口,有2万多家工业企业分布,工作河道的防洪、排涝、排污负担日益加重。

由于长期严重污染,茅洲河流域的干支流水质劣于地表水V类,水体黑臭,水生态环境亟待改善。“河道里不时冒出水泡,还散发着刺鼻的臭味,河道边堆满了各种垃圾和碎石。”

 

国内最大水环境综合治理EPC项目

2015年,华东院进驻茅洲河,为其谋划治理方案。针对流域突出问题,提出了“流域统筹,系统治理“的思路,将全流域治理统筹为一个项目管理,划分宝安、光明、东莞三个EPC工程包实施。创新提出“一个平台、一个目标、一个系统、一个项目三个工程包”的治理模式。

茅洲河(宝安片区)干流全长19.71千米,流域面积112.65平方千米。2016年,茅洲河项目(宝安片区)由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、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,共计46个子项目工程。由此,国内最大的水环境综合治理EPC项目拉开了治理大幕。

 

规划引领 数字融合驱动

为了制定高标准、全方位的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方案,华东院充分发挥规划引领、数字融合驱动优势。

 

全方位数据监测及调查

调查监测是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基础。茅洲河治理前期华东院开展了全方位的数据监测及调查,通过排口调查、城市面源径流污染调查、河湖补充水质监测、底泥监测等,摸清流域基底,为科学“诊断”提供依据。

水陆一体化模拟体系

根据茅洲河复杂的水系统组成,华东院为其量身打造水陆一体化模拟体系,科学地模拟现状及未来各种规划工况下的城市水文情势、城市洪涝灾害、水环境容量时空分布等水情水务情况,准确诊断城市水系统的问题所在,对工程措施进行定量分析评估。

顶层规划引领

通过顶层规划,系统梳理流域存在的水问题,发挥多专业融合优势,综合运用防洪排涝技术、雨污水收集技术、水生态修复技术、污水处理技术、景观重塑技术以及滨水区域整体开发措施,统筹考虑水安全、水循环、水生态、水景观、水经济功能与流域空间发展要素,高屋建瓴地指导后期治理工程的实施。

在电建集团的统筹领导下,参照《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》的要义,基于前期数据监测调查、模拟体系分析、顶层规划引领,华东院形成“五位一体,治理黑臭”的治理思路,工程涵盖雨污分流管网、河道整治、片区排涝、生态修复、活水补水、景观提升六大类别;提出“四步”逐级推进方案,通过“织网成片、正本清源、理水梳岸、寻水溯源”四个步骤,系统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。

 

五位一体  治理黑臭

控源截污

通过建设雨污分流管网系统、小区雨污水管网系统、沿河截污系统等,实现从源头到末端阻断外源污染物的排放。

内源治理

对河道内淤泥进行清疏及处置,消除黑臭内源。底泥处置采用板框压滤工艺,压滤后的泥饼资源化为建设海绵城市的产品。

生态修复

湿地建设,对确保断面水质达标、实现生态修复有着重要意义。项目建设燕川、潭头河、排涝河三块湿地,共计13.6公顷;采用潜流与表流湿地结合的处理工艺,日处理水量2.4万吨,促进流域水环境改善。

景观提升

通过景观建设,打造“一条滨水生态绿带、三大功能分区、四条绿道环绕、五种风貌类型”的总格局,在沿线形成湿地公园、文化创意园、活力广场、科技公园、文化公园、生态公园等公共活动空间,美化景观,丰富市民生活。

水质净化

对流域内两座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扩容以及互连互通,实现厂间水量联调,解决污水处理能力缺口问题,提升流域内净水能力。

清水补给

利用雨洪资源、污水厂净化水等流域内再生水资源,对各支流进行源头补水,通过合理调度,加强污染物扩散和输出,恢复河道天然自净功能。

水安全保障

通过修建河道防洪岸、蓄泄洪区、水闸、泵站等工程,在保证水安全的前提下,使水体逐渐变得“河畅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”。

 

“四步”逐级推进  系统治理

织网成片

为了解决主干管不通、缺失、淤积、破损的问题,系统提升污水管网的输配能力,华东院开展“织网成片”工程。对原有干管系统进行梳理、清通、修复,新建约1000公里的市政管网并实施管网接驳,构建系统水路,实现“织网成片”。

正本清源

为从源头上解决污水乱排问题,改变“源头未收集到污水,雨水管里留着污水”的现象,华东院开展“正本清源”工程。通过对部分新村、公建以及小部分开放式工业企业进行彻底的雨污分流,以及对支流、暗渠、排放口的调查和治理,将企业内部污水接入工业区外部预留的污水接入口,推进点源污染整治,提高源头污水收集率。

理水梳岸

为了解决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与实际接纳水量不匹配、城市内涝严重等问题,华东院提出“污水不入河,雨水少进厂”的治理目标,开展“理水梳岸”工程。通过对“厂、网、源、河”进行流域统筹、系统治理,实现“污水进厂、清水入河、系统健康”。

寻水溯源

茅洲河流域水资源匮乏,水生态堪忧。华东院在“清水补给”的基础上,提出“寻水溯源”,通过对茅洲河流域内干、支、汊流源头生态基流开展持续三年多的实地调研,现已利用流域内再生水对茅洲河及支流实施源头配水,实现“清水补给”,远期计划结合广东省的水资源配置工程,通过跨流域调水,进一步为茅洲河“寻水溯源”,提供生态基流。

如今,茅洲河已经实现了“一河墨水”到“一江春水”的转变,摘掉“黑臭”的标签,成为提升人们幸福感的城市公园。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也入选住建部组织在编的《全国黑臭水体治理与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三年行动》十大案例。时隔30多年,龙舟赛再度在茅洲河上重现,人们不再掩鼻而过,取而代之的是欢声笑语、闲庭信步。

 

作为国内水环境和水务工程领域的知名品牌,华东院立足于60多年在涉水领域的核心技术积累,以技术创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。目前,华东院生态与环境业务已经形成了一支逾1200人的专业团队,涵盖了市政、给排水、生态、水工、规划、水文、气象、地质、环境保护、水土保持、土壤学、地理学信息等20余个专业。累计完成1000余个流域生态治理单元和海绵城市试点,河道治理规模超过6000公里,市政管网超过8000公里。完成引配水、给水处理、工业废水、城市污水处理、海水淡化等200余项水务工程。通过工程与IT深度融合,开发了智慧水务综合管理平台,实现对供水、排水、防洪以及水资源管理等智慧管控和科学调度,以及从勘察设计、建设管控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。

整治前的茅洲河

整治后的茅洲河